“明白本色·大器晚成——王侠军新瓷作品展”10日下午在北京举办开幕式。(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)
中国台湾网8月11日北京讯 (记者 郜利敏)“明白本色·大器晚成——王侠军新瓷作品展”10日下午在北京举办开幕式。台湾陶瓷艺术家王侠军的近百件陶瓷作品首次在北京展出。
王侠军,祖籍海南,1953出生于印尼,8岁移居台湾,曾赴美研习玻璃创作,返台后创立琉园、琉璃工房,成为两岸琉璃的领军人物之一,他的多件琉璃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永久收藏。2003年,他又“跨界”开始制作陶瓷,创新技法,克服瓷土高温烧制的收缩、变形、龟裂等问题,打造出大平面、90度直角、悬吊把手等罕见造型的白瓷作品,得到了海内艺术家的肯定和赞誉。
耗时两年半创作新作品 首次亮相北京
王侠军近百件陶瓷作品于10日在北京恭王府首次展出,为期9天。此次作品按功能性分为“殿堂风范”“时尚美学”“生活品味”三个区块展览。
其中,陶瓷作品《人间四喜》系列属于首次正式亮相。据悉,这套作品费时两年半,于上周烧制成功,包含四件作品,分别名为《大福》《展禄》《鸿寿》《图禧》,在造型上分别取自尊、觚、梅瓶、春瓶等四种自古代表尊贵庄重的器皿造型。
在展览会上,来自“白瓷之都”福建德化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郑少伟长时间驻足于作品《大福》前专心观赏。他称这件作品在陶瓷制作中难度特别大,无论从构思、制作,到重心点的把控都打破瓷器的常规做法,蕴含了高超的陶瓷技艺,令他非常震撼和佩服。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峰老先生常年从事陶瓷烧制,他深切地知道制作一件陶瓷作品的艰难,尤其是王侠军作品的造型。他以王侠军作品《风生水起》为例,该作品的造型是一只脚撑地,三只脚腾空的“龙”,在1300度的高温烧制中,圆形的泥坯都很容易变形,扭曲,更何况这种独特的造型呢?他称赞“王侠军让瓷器‘站立’起来了,开创了瓷器的另一种呈现形式。”
“将创意付诸实践的难度,比创意本身还要艰难百倍。”王侠军表示,为此他走访了很多陶瓷制作地方,很多人看见他的设计图,称不太可能实现。
凭着对陶瓷的热爱之情,他在南通市自行建窑烧陶,与专业团队经反复尝试,克服多项技术难关,开创了“带上电脑、水平仪、计算器和标尺”的烧瓷方式,硬是将他在很多内行人眼中看来不可能实现的设计图,做成了陶瓷制品。
传承中华文化 推动中国瓷器发展
在展览会上,很多参观者表示王侠军的作品除了具备精确创新的造型,运用高难度工艺制作,更主要是他赋予作品很多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符号意象,展现了“古今融合”的美感。
王侠军告诉记者,他的大多数作品设计灵感主要来自于书籍《中华八千年器皿形制的沿革》,里面讲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不同瓷器的形制,在承袭中华传统器皿的基础上,辩证地去寻找自己的设计灵感,加以创新,赋予它时代感和时尚美。
“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‘富矿’,拥有着无限的蓬勃生机。”文化部港澳台办副主任、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刚在开幕式上辞职表示,中国是陶瓷的故乡,瓷器制作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,形成各具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。王侠军先生承接了中华瓷器的端庄、华丽、优雅的传统特色,以当代艺术和现代语汇的创新意象,重新诠释瓷器新时代的风采。通过王侠军的艺术转型之路,他认为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创新的深厚的文化基因,两岸文化人应通过不断创新,在今天世界上创造出属于中华文化的崭新天地。他希望今后两岸艺术家加强交流切磋,共同弘扬中华陶瓷文化。
据了解,此次作品展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共同主办。国家文化部、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、北京故宫博物院、中国美术馆等领导和嘉宾,以及来自两岸工艺系、陶瓷界等专业人士共近百位出席了开幕式。(完)
文化部港澳台办副主任、中华文化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健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(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)
台湾陶瓷艺术家王侠军在开幕式上致辞。他的近百件陶瓷作品首次在北京展出。(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)
观众在参观展览。(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)
台湾艺术家王侠军(左二)为观众签名。(中国台湾网 郜利敏 摄)
[责任编辑: 郜利敏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