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网3月9日讯(记者 张艳玲)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今日下午举行,中国网现场直播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台盟福建省主委、福州市政协副主席、福州市国土资源台盟局局长郑建闽在会上发言时表示,闽台文化交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,在台湾岛内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他建议,构建“闽台共同文化区”。
郑建闽说,海峡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,同文同脉。一样的血缘、共同的文化,是两岸合作交流的原动力。特别是福建,与台湾隔海相望,讲百代乡音,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中承担着特有的历史使命。
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在两岸关系中“润物无声”的作用,积极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先行先试,在台湾岛内产生了重要影响。比如,福建省与台盟中央共同举办的“闽南文化节”,每年都广泛邀请来自岛内特别是中南部的基层民众参与,文化节彰显的浓郁的故乡特色令台湾同胞倍感亲切,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祖国的归属感。
同时也应看到,闽台文化交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。近年来,我们更侧重于民间信仰文化、船政文化、朱子文化等为数不多的重点领域,在整体效应的发挥方面,还存在着一些亟待加强的短板。
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,要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基础,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。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、务实的举措,建设好中华文化这个纽带和桥梁。为此,我们建议,充分发挥福建省的“五缘”优势,构建以闽台同属一个文化副区——台湾海峡两岸文化副区为理论基础、以闽南文化为特色的“闽台共同文化区”,春风化雨,正本清源,巩固深化两岸同胞的民族和国家认同。
一、加强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”规划建设。2010年以来,福建省大力实施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》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强整体性的指导,实现全面推进。
具体地说,一是根据闽南文化包含的建筑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宗教文化、宗族文化、戏曲文化、闽南方言,以及农耕文化、海商文化等门类的地域特质,在泉州、漳州、厦门等地各有侧重地完善保护与开发的规划。二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,由国家财政参照文保单位投入方式,加大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投入。三是启动两岸共同申遗。闽台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,“海上丝绸之路”和“闽南红砖建筑”已于2012年底入选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》,“中国德化瓷烧制工艺”、“中国乌龙茶制作技艺”申报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也已启动。两岸共同申遗,更能体现其生态的本真性与文化的整体性,特别是体现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。目前就可研究倡议以大陆为主,联合台湾有关方面两岸四地共同申报“妈祖文化”、“闽南语族系迁徙”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二、依托民间力量,扩大基层文化交流。发挥民间力量,调动民间资金,更有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实现市场化运作。两岸民间组织也可通过交流,在人脉、资源、资金上形成沉淀,促进永续发展。因此,建议进一步解放思想,探索实践,打开两岸民间基层文化交流新局面。比如:赋予宫庙管委会、姓氏宗亲会等民间团体以法人资格,以便与台湾相关民间团体进行交流对接;简化审批手续,降低民间社团入台开展交流的门坎。
三、加强学术机构与民间组织的互动。这样做,一方面可以提高民间团体与人士的专业素养,提升与台湾同行交流的水平;另一方面,学术机构以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相结合的人类学治学方式,可以更快更好地摸清家底,还原闽台文化原汁原味的本真面貌,掌握学术交流的主动权。
《论语》有言:本立而道生,任重而道远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,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凝结,是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创造。今天,在新的历史条件下,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指引下,让我们倍加珍惜这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,紧密团结两岸同胞,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,共同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。
[责任编辑: 普燕]